首页 >>> 盟员作品 >>> 盟员作品 >>> 查看详细内容

宜丰潭山发现清乾隆间名人碑刻

  • 作者:漆跃庆
  • 来源:民盟宜丰总支
  • 发布时间:2013-9-8
  • 查看:35

在宜丰县潭山镇潭山村,有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词——谦公祠,与今天宝古村昭翁祠为兄弟宗祠,迄今已近六百年历史。古祠坐落在潭山集镇,历经明清两代数次修葺,保存完好,也是宜丰境内存有明清年款文物最完整的古祠,如明成化年款石香炉、乾隆二十七年和嘉庆二十五年重修宗祠碑记、道光五年乐助碑,都是原物。

笔者在采风中发现,古祠中有块石板残件,被常年当作磨刀石覆置于天井边,已略生青苔。笔者擦拭后,几行阴刻字显露,是碑记的落款形式。细看名头,止不住大为惊奇,从左到右,竟然多为乾隆间显赫名人:

“(新昌)训导汤斯祚、(新昌)教喻徐世倬、(知)新昌县事薛振翼、(??)大夫知瑞州府事陈士璠、(江)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王兴吾、提督江西全省学政刑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汤聘”。

这些落款人物中,当时省、府、县三级行政主官竟然一一齐全,落款人的官衔由从八品到正二品不等,相差十二级,相当于今天的副科级到正省部级,不仅共同署名,而且品级最低者排最前,这样品级悬殊、署名众多的集体落款,历史上极为鲜见。在这六位官员中,有四位还是乾隆间的名人——

汤聘(1706年-1769年),浙江仁和县人,清朝政治人物,封疆大吏。乾隆元年(1736年)进士。乾隆十五年(1750)八月,任江西学政。乾隆十八年之后,又先后任湖南布政使、陕西按察使、江西布政使、湖北巡抚、湖南按察使、湖北巡抚、云南巡抚、贵州巡抚等职。后因受云南总督杨应琚案牵联革职治罪而病逝,著有《稼堂漫存稿》。

王兴吾(?-1759年),江苏省华亭县(今上海市松江区)人,清朝政治人物。为工部尚书、《明史》总裁官、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鸿绪之孙。雍正五年(1727年)进士。乾隆十五年(1750),任江西布政使并护理(代理)江西巡抚。后官至吏部右侍郎和左侍郎。

陈士璠(1690-1756),浙江钱塘人,清朝政治人物。乾隆元年授翰林院庶吉士,后任瑞州知府。撰有《梦碧轩诗抄》。陈士璠是钱塘名士,其孙即中国最著名的制陶家陈曼生,所制陶壶世称“曼生壶”。

汤斯祚(1684-1764),江西南丰人,清代著名诗人。少时因家道中落而弃科举,遂潜心研究名家诗文,以诗才名扬江右。雍正中期,以岁贡生入国子监,后任新昌县训导。著有诗集《亦庐集》,内分《宜丰草》等30卷,收入《四库全书总目》。

徐世倬,清乾隆间任新昌县教谕,旧志有载;新昌知县薛振翼,旧志失考。宜丰县早年称新昌县,1914年因与浙江新昌重名,而恢复三国古称宜丰县名。

汤聘、王兴吾都是乾隆朝重臣,官至正二品;陈士璠、汤斯祚也为乾隆间名士,四人分别作为清代重要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,收入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名人志》一书,可见他们非一般人物。这些人为何同时在一块碑记中出现落款,又为何勒石?目前还是一个待解的人文之谜。笔者多方问询地方乡贤“谦公祠残碑”出处,没人能知其详,只知从小就看见在祠里里当磨刀石。遍览官修或私修旧志,也无一字记载。

谦公祠名人碑记,从残损程度看石体失缺部份并不大,可推断其缺损部份的正文应是敬赞之词,而不是长篇文章。至于勒石时间,则可以断定出相对年份:学政汤聘、布政使王兴吾,都是乾隆十五年(1750)到任;汤聘于乾隆十八年离开江西,而王兴吾仍留任,所以乾隆十五年至乾隆十八年为两人共事时间。由此可以断定:谦公祠碑记的勒石时间当在1750-1753年之间。

六人官员同时落款勒刻于一石,其前提是六人因某个原因同聚潭山,并因某一倡议同时响应。近期,笔者综合一些地方文献零散信息,对谦公祠碑记成因有了一个全貌推断——

旧时官员上任伊始有察民情风俗的惯例,乾隆间下察之风更浓,尤其是天灾年份,各级官吏都要亲自视察灾情。同时,地方官员也有逐级集体陪同考察之习。据史载,汤聘、王兴吾上任这年,即1750年,江西境内的瑞州(今高安)、新昌(今宜丰)、宁州(即义宁州,今修水、铜鼓一带)发生特大灾荒,王兴吾决定拨运大米数万石赈灾以示恤民,使三地无人出外逃荒。汤聘在这年秋天到任,应当是在王兴吾邀请下一同考察灾区赈济情况和学教之风。从南昌到瑞州、新昌、宁州,恰在一条线路上,汤聘、王兴吾无疑先到瑞州考察,然后在瑞州知府陈士璠的陪同直,再到瑞州所辖的新昌县;到新昌县后,新昌知县薛振翼、教喻徐世倬和训导汤斯祚又陪同省、府主官来到潭山。潭山是新昌往宁州的驿道关隘之地,出潭山找桥之八迭岭,就是宁州地界了。府县官员之所以陪省里官员到到潭山,一是出于礼仪送上级到州县边境,二是陪上级体察古天宝风情。今潭山镇古代同属天宝乡,天宝墨庄刘氏从宋代开始就以倡文励学、耕读传家闻名全国,也是江西历史上有名的科宦之乡,对于但任学政的汤聘来说,应是他最感兴趣之地。潭山谦公祠本是天宝之地的刘氏望族宗祠,又处新昌往宁州的古驿道旁。如此,上述六位官员自然而然在潭山相聚一处。

同时,有个更重要和直接的原因,使得学政汤聘、知府陈士璠对潭山谦翁祠敬意有加。谦公祠所在地古称庙下,系天宝墨庄刘氏家族。在谦公祠支下,明万历间出了个有名的县官,叫刘全周,先后出任浙江仁和县丞和钱塘知县,在地方很有政声;而江西学政汤聘恰是仁和县人、瑞州知府陈士璠恰是钱塘人,刘全周正好曾是他们家乡历史上的父母官,这为汤、陈两人在刘周全祖祠题赠文字留下了机缘。或许是出于汤聘、陈士璠的发思古之幽情和对刘周全的仰敬,或是出于刘周全族人之恭请,于是有了由六位大小官员共同落款的题颂之词,刘氏族人再把它勒石纪念置于宗祠以为纪念。从学政、教喻的落款看,颂语当是有关倡学赞才的内容。

潭山谦公祠乾隆名人碑记,涵载了重要人文信息。经笔者建议,此文物已被谦公祠理事会加以保护,无疑,它将成为前清史上一个具有史学与文化研究意义的珍贵实证物。